编辑:木木(收徒)来源:网友投稿更新时间: 22-12-14 13:32:39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由于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本片采取了一些本土化的处理,将故事改编为一群家长在某高校的模拟法庭上就社会上发生的一起富二代弑父案件展开的讨论。电影没有将重点放在案件本身,反而详细刻画了十二个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时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从这些态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认知造成巨大的差别。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 里写道: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本片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尤为深刻。片中最吵闹的一群人无疑是3号出租车司机,7号小卖部老板和10号收租的老北京。这三类人表现出非常典型的低层次思维模式。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单一,粗暴;常常对身边的人和事怀有巨大的偏见和敌意;规则意识淡漠;缺乏同理心。
3号出租车司机先入为主的认为富二代一定是骄纵,不敬父母的。他怀着巨大的偏见,宁愿相信明显不可靠的证词,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
7号小卖部老板长期被校方使唤,自尊感极低。他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说的话不会有人听见,自己的意见无关紧要。这个小老板只会用插科打诨和阴阳怪气的反讽来昭示自己的存在。
10号收租的老北京更是对这场讨论漠不关心。他总是随意的打断别人的说话,并且无时无刻的在表达被外地人抢占了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不满和敌意。
决定一个人的层次的因素不仅仅是社会阶层和财富,还有他们的经验和阅历。
5号小混混,因为和案件中富二代的遭遇相似,能够很好的理解一个人被冤枉,百口莫辩时的绝望。当8号检察官提出案件存在疑点时,他愿意给案件一次重新梳理的机会。正是因为感同身受,他愿意给那个“万一”再一次的机会。毕竟,就像小混混说的“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苦难很多时候教会人慈悲。9号经历过文革的老人认为每一个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那些苦难者松一松脖子上的铁丝。他更了解一个空巢老人的心态-长期被社会遗忘的人,突然被拉到聚光灯下,真的有可能为了迎合大众的期望做出不实的证词。
6号急诊科医生这一角色所表达的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慈悲。他懂得普通人没有终结他人生命的权利,不能随随便便的就判人死刑。
教育也是提高一个人意识层次的有效手段。
11号学校保安虽然也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他自己努力的学习,试图考入法学院。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学到的是尊重证据,懂得质疑。
4号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被大众的意见所左右,始终用理智来分析证据的可靠性。即使最后十比二的情况下,也能顶住各种压力,提出自己的疑问。在事实面前,他也不会为了“面子”坚持错误的立场。
8号检察官作为这一次案件讨论的主导,展现了很多高层次认知的人所具备的素质。
首先,他拥有坚持立场,抵抗从众压力的力量。即使所有人都群情激昂,坚信富二代有罪,他还是认为凡事无绝对,希望能够冷静的看待案件本身,证据本身。人都是非常感性的动物。在一桩恶行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被狂热的气氛所影响。而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这种不被情境所影响,保持合理怀疑的态度,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品质。
其次,他点出了这次讨论的必要性。即使是一次虚拟讨论,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在中国,普通公民一般不会有机会去法庭见识真正的刑事案件的审判,对刑事案件的审判结果也不具备发言权。但这并不代表普通人能够不负责任的随便发言。最近常常出现的网络暴力和校园霸凌,很多都是因为大多数人随意和冷漠的态度造成的。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准则。
另外,他能够有意识的让理智凌驾于感情之上。在不确定富二代是不是真的杀人犯之前,能够保持客观,呼吁大家冷静的分析证词,不要头脑发热的妄下结论。当他忍不住丢了三号的白纸后,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他也能够迅速平息愤怒,为自己的冲动行为道歉。
最后,在对案情的分析过程中,8号也展现了非常灵活和开放的思维模式。他能够牢牢把握谈话的中心,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案情。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展现了他和其他人认知层次的巨大差距。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说: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动物,我们常常会不假思索的相信别人的话,或者随意的做出不负责任的评价。言无刀锋,却能杀人。什么时候质疑和合理怀疑的精神能够自然的融入我们的思想,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三思之后再开口,这个社会一定会变得更为和谐和美好,文明也会随之向前迈出一大步。